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内部无垠的“小”博物馆 克里克与建筑大师西扎的邂逅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20 13:59    阅读量:3405

微信图片_20201119101404.jpg


  位于宁波东钱湖畔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将于11月2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国内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199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葡萄牙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 与他的合伙人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设计。西扎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这也是当前西扎设计的唯一“黑色系”建筑作品,而克里克十分荣幸地融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建筑之中,完成了与这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对话”。


2.jpg
2014年西扎(右)与卡斯塔涅拉在宁波考察(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亚洲,西扎与卡斯塔涅拉的实践最早始于韩国Paju书城,并随后进入了中国。对于建筑的几何纯粹性的强调深深影响了西扎的建筑思想。西扎的作品明确地表现出摒弃装饰的倾向。他曾说:“在建筑中浪费是一件让我十分沮丧的事,即使是在使用‘光’方面”。西扎的建筑没有任何装饰性的要素,却总是以简洁、明确的基本几何形体作为其形式表现的根本,并获取了同样丰富的多样性。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不例外。整座建筑被波纹铝板覆盖——在环境中整体呈现为较暗的色调。随着光线射入角度及视角的变化,颜色也会由黑色变至银色,变化不断。


1.jpg


  博物馆像是一座绿树蓝天辉映下的现代雕塑,而窗户,门廊就是这个雕塑的虚体。大面积的虚实对比,建筑的比例和尺度的变化以及光线对体量的渲染,极具雕塑感和静谧感。


  大师最好的建筑其实不是真正的建筑,它们是嵌入当地文脉中的光与空间的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虚质材料,光以自身的无形赋予了建筑有形的、可以感知的艺术效果。


  西扎毫无疑问是光的表现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外部和内部空间无时无刻不被各种精心组织的光所渲染。大师也将光影的魔力用到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让这座建筑整个灵动起来,充满张力。


3.jpg


  在数个位于亚洲、尤其是博物馆建筑项目中,无论大小,西扎与卡斯塔涅拉似乎均采纳了一种指向内部性的策略:在如雕塑般的建筑体量之中,创造出一个自足的无垠世界。


  如果说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外部黑色的神秘性成为了吸引视线和注意力的选择,那么它的内部,则回到了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西扎的作品——一个白色的纯净世界。曲与折、放大与收缩、开阔与限制的体悟被完全翻转至建筑物的内部。


微信图片_20201119111013.jpg


  博物馆内部坡道多变的几何形态,使得空间产生一种动态变化,它们不是静止和单一的。观者在移动的过程中,视角以及景别都在时刻发生变化。观众的每一回转身,都是一次回眸。


  正如西扎与卡斯塔涅拉如诗歌般的项目文字所写下的:外部小巧,而内部无垠。一座博物馆必须是大的。内部。一座博物馆必须是明亮的。内部。(Small on the outside and immense inside. / A Museum must be big. Inside. / A Museum must be bright. Inside.)


  西扎建筑作品的内部空间是一个泛光的世界,他通过窗的特定位置的设计,光线被捕获进内部天井,并从此处散布到周围的空间,逐渐变得柔和旖旎。随着空间界面的围合与开启,空间体量的压缩和扩张,使人们在光的变化中自觉地延续空间的漫游,游历和体验着建筑空间。


  而克里克为内部光线艺术的篇章谱写了最美的句点。


  克里克承接了该博物馆展柜项目并于2020年1月完成验收并交付使用。作为阿尔瓦罗·西扎极简主义美学的当代“孤品”,克里克始终秉承这一使命:


  超薄边框展架(下部边框80mm, 上部边框70mm) ——使展柜呈现轻盈、轻快的视觉感,褪去传统展柜厚重的感官效应。7mm的面板灯紧密地贴合上部结构,使灯具与展柜上部处于同一水平面,视如镜面般利落。进口8+8mm低反射夹层玻璃的运用无形中提升了展陈规格,内部藏品看起来更加的通透、清晰。


华贸展柜.jpg


华茂展柜2.jpg


  电动开启装置的设计让设计师煞费周折,如果上部边框按传统设计势必增加边框厚度,进而影响整个设计。最终的方案通过在下部推动杆内部加入钢丝联动装置,形成上下联动,实现电动侧滑开启。设计于心,强调美感与实用性并存是克里克持续探寻并坚持的创新之路。


  “内部无垠”,不也正是克里克的写照和品质吗?注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让展品被烘托从而无限延展。克里克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特别设计定制了所有展柜,像水晶像琳琅,点缀在博物馆内部无垠的白色空间,在光影的投射和交错下,也变得灵动起来,达到了与整座博物馆和谐共舞的艺术境界。


摄影:侯博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