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值得“打卡”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3 13:34    阅读量:2850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过:“我要把这一天用来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做匆匆的一瞥。我想看看人类进步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兴衰与沧桑。”这么多东西如何压缩在一天之内看完?当然是参观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中国内地共有5535家博物馆,除了国家级、各省市的博物馆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数字一直被人们忽视——1153所大学博物馆。


早在2008年,中国大学博物馆拥有的藏品就已经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等7所著名博物馆的总和,更有一些展品是绝无仅有的,丰富的馆藏加上学术优势,这些小而专,又不乏精彩叙事的大学博物馆原本应成为社会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成为城市里最特别的风景,甚至在一般公共博物馆要为大众服务、不得越雷池半步的情况下,大学博物馆完全可以成为博物馆先锋性展览的试验田。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曾说过的,“真正的大学必须包含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藏在大学里的宝藏博物馆,还在等待发现它们的人。

 

01

“自产自销”的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在众多大学博物馆中,“产”和“展”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考古,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大学这一学科在业界的主导地位。

从北京大学的东北门走进校园,一路翠林,老建筑掩映其中。当见到一弯小湖与一座别致亭子,便到了鸣鹤园。园子得名于清嘉庆帝之子惠亲王绵愉。1993年,生物学家、医药学家、收藏家和慈善家亚瑟·赛克勒(Dr.Arthur M. Sackler)的资助让一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在此建成,记录了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学界的发展历程,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大学博物馆与生俱来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感。

image.png

2020年,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动人心漩——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当代性探索展”展厅,拟蛙蚊彩陶与当代艺术装置对望

 

之所以称得上中国大学最好的考古博物馆,除了上万件馆藏以外,更由于博物馆所依托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英国考古学史专家格林•丹尼尔曾在其著作《考古学简史》结尾处写道:“在未来几个十年内,对于中国重要性的新认识将是考古学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北大是中国第一个开设考古学的大学,金石考古学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胡适曾先后任考古学室主任。甚至可以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历史便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历史。

 

1630647071513854.png

克里克曾为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设计定制展柜丨克里克资料图

 

在这座博物馆,展品发掘的过程、发现的意义往往都精彩过展品本身:一个斑驳不起眼的双耳高领罐,其中发现了年代最早的稻谷;王莽专政时期的铜镜过了近2000年依然能清楚地鉴别出上面的纹路;另一面唐代八曲镜上雕刻着“伯牙鼓琴”的故事,雕工精致令人瞠目。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展示的空间有限,80%的文物只能被锁在仓库里,赶上主题展时偶尔一现芳华。

 

02

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了解南迁历史

 

中科大博物馆,创办于2003年,收藏有郭沫若老校长巨幅书法作品等藏品百余件。先后举办了《"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纪念完白山人邓石如逝世200周年书法特展》《跨越两极--南极、北极、西沙群岛科考展》《爱因斯坦奇迹年百年图片展》《"风雨如磐--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大型历史图片展》《马鞍山六朝文物精品展》《吉州窑出土古瓷精品展》《钱学森书信展》《安徽古陶瓷收藏精品展》等展览。在博物馆,观众还可以了解中科大南迁的那段历史。201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克里克中标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第一展厅改造工程项目,为其定制展柜。

image.png

克里克资料图

03

中国地质大学,如何展示一块“石头”

 

在默默无闻的大学博物馆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逸夫博物馆却声名在外,毕竟是国内大学博物馆里最早的4A级旅游景区。

石头,是记录地球漫长时间的最好载体。恐龙化石、远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珍贵矿物……逸夫博物馆共有7万多件“石头”来留存时光,无论是珍稀度还是丰富度,在国内同类型大学博物馆中,都属上乘。


image.png


入馆,一眼就会看到一面100平米左右的“墙壁”。这不是寻常墙壁,而是2亿多年前各种动物痕迹的化石。这面化石墙产自陕西北部,是当年地大的卢宗盛教授在野外地质勘探时偶然发现的,先只发现一片,后来不断挖掘,直至100平米,前后耗费了整7年时间。

 

当时,因这块石头太大,为运回博物馆,不得不将之全部切割,逐块搬运。切割之前,都先拍照,切割之后,除拍照外,每块还需详细标记并画出素描图。这面化石墙共切割成67块,每块7至8厘米厚,最小近300公斤,最大近500公斤。

 

但要成为4A景区,光有“珍宝”还不够,这座博物馆也在如何“展示”这些石头上下足了功夫。

 

先说展示手法。地大博物馆在1996年就设计了网页,2年后又尝试多媒体,自行研制了软件“恐龙的奥秘”,在展厅中设置触摸屏。现在的“数字馆”更为完善,轻点鼠标,就可以徜徉于矿物、岩石、宝玉石、矿产资源等7个虚拟主题展区。

 

在展厅现场,声、光、电的配合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科技含量。在地球奥秘展厅里,有一个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上面用模拟手段再现了宇宙星空的状况。而借用全息技术还原的地质景观,如仿制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把游客带进了具体的场景氛围中。

 

04

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

 

2020年9月,一座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上海大学正式挂牌。上海大学博物馆致力于海派文化、上海方言文化的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上海老旗袍珍品馆向上海大学博物馆捐赠一百件荣氏家族旗袍。克里克为博物馆海派旗袍特展以及博物馆书画展,量身定制了配备进口恒湿机、柜内配有微环境控制系统的展柜。


image.png

克里克资料图


05

台大博物馆,曾掀起雕刻印章风潮

 

由十多个分馆组成的中国台湾大学博物馆群,散落在校园各个角落。仅就规模,就完胜很多大学的博物馆。

很多大学博物馆都不缺少珍贵的藏品,但若将其视做锁在玻璃后的独立个体,便会与玻璃外的人隔着千山万水。在台大的博物馆,辅助介绍展品而生的导览解说、主题演讲、配合校园节令或研究成果的特展、动手实作的工作坊与体验营、馆舍大厅的音乐会、开发博物馆专属文创纪念品,都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公式。

 

促成台大博物馆将“宝贝”拿出来分享,得益于2003年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校园导览解说社”,同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台大博物馆嘉年华”活动,让台湾地区的民众第一次有了接触、观览、欣赏台大博物馆藏品的渠道。

 

像人们固有印象中应该是故纸堆的档案馆,到了台大人手里,他们尝试用档案中遗留的台大各单位印章,设计出了“消失的印记”特展活动,从残留的旧公文纸上,萃取大小、形状、颜色极为多元的印章,追溯校内单位成立的历史缘由,并探讨消失合并的真实过程,完整呈现埋藏在档案中的史料,同时结合创新概念,将已消失的印章元素重新排列,设计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便条纸、提袋等纪念品,同时还开设了印章雕刻DIY研习班,让档案的金石艺术不只是历史的深度展现,更能结合创意美学融入现实的生活。这个系列活动曾在台北掀起一阵雕刻印章的风潮。

image.png

养在深闺的大学博物馆还有很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里有世界上仅存的两架“黑寡妇”战斗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东北地区最完整的鸭嘴龙化石、商代的青铜器,以及全国仅有三枚的其中一枚“岳飞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了钱学森手稿、文献、书籍76000余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不单是博物馆,更是一座大花园,还有国内最大的蝴蝶放飞园;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中藏有国内最大抹香鲸标本;东北林业大学毛坯标本室珍藏了150多种濒危动物皮毛;香港中文大学里的气候变化博物馆、娱乐博物馆,在内地大学博物馆类型中也难得一见。

来源:综合凤凰WEEKLY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