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创新与突破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01 11:41    阅读量:1911

【摘 要】 博物馆进行陈列和展览的时候, 是在固定的空间中采用一定的手段, 按照主题、 空间、 定位等艺术形式进行组合, 通过精心的艺术设计来展示各类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 展览是为了传播文化、 提供美。 高雅美丽的展览可以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 对其进行文化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 博物馆合理的运用极富创意的艺术设计, 可以极大的提高展览的品位、 质量和展出效果, 提高博物馆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形象, 从而使博物馆的吸引力长盛不衰。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陈列展览 艺术形象 博物馆 创新

创新和突破是一个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理念的创新程度和被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博物馆整项展览的效果和成败。 一个博物馆想要很好的留住观众, 吸引住观众的目光, 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知识的需要。 博物馆在陈列和展览的时候必须不断与时俱进, 抛弃那些落后的不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过时理念, 突破传统的陈展模式, 以灯光、 色彩、 造型及文物标本的有机组合, 用多姿多彩的展览手段和多层次的展览内容, 创造出使人流连忘返的“美” 的空间与氛围, 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理念的转变也很快,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 设计者必须从创新方面下苦功, 做出人民需要的设计来, 为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本身的意义和特点

(一) 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本身的意义。 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的设计, 为的是向人民群众展现社会文化和社会百态, 设计师在进行展览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展览的主题内容含义等多个方面。 由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地增加, 人们在观看展览的时候, 也早就不仅是要看展览的内容, 更加侧重展览的独特美感, 享受展览本身的艺术风格, 感受艺术的熏陶。


(二)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本身的特点。 陈列艺术设计和其他的艺术设计形式不甚相同, 主要原因在于, 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并且受到各自 的民俗和历史影响比较大。 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展览的主题和特点, 不是为某个人服务, 而是为社会和市场服务, 主题和内容不同、 文化传统不同, 在设计的时候也会是不同的, 没有统一的风格或者格式, 根据需要不断的变化, 想要找到一种固定的风格或者设计的模式是不符合发展的需要的, 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出现风格相似的情况, 这只能说明设计的创新理念没有达到实际设计的需要。


(三) 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的过程。

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 往往体现了设计师的想象力理念以及理解能力和控制力的体现。 如今, 动态的展示和静态的展示并存是展览设计的大趋势,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必须保证整体的和谐, 尽量的减少块和块、 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冲突, 尽量实现互补和融合。设计者必须了解展览的精髓所在, 才能够设计出精彩的展览。


二、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艺术形象的重要性

(一) 进行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的最根本的工作, 现在博物馆想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得到社会的关注, 就必须对陈列展览的艺术形象进行提高, 并且加大宣传的力度。 最好的办法在于提供人民群众喜欢的有文化有内涵的展览, 展示博物馆自 身的实力。 再好的博物馆, 如果没有良好的陈列设计和宣传理念, 也很难被人知道和认可, 所以必须提高展览的水平, 加强展览的宣传力度, 提高博物馆自身的知名度。


(二) 在进行展览的时候, 不仅仅是对展览的主题文化进行展览, 展览的艺术形式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形式, 也是展览的一大卖点。 艺术形式的设计不仅仅展现了设计者的设计水平, 还可以提升展览的美感, 更好地对观众进行熏陶和传递文化, 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不仅仅学到文化知识, 还能够享受到美。 真正成功的展览, 其艺术形式肯定也是很出色的。 有一些地方博物馆推出的展览因不注重艺术形式的设计, 而呈现不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使展览变得平庸俗气。


三、 如何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艺术形象

(一) 在展览的时候必须保证展览空间和展品的统一。 博物馆在进行展览布置的时候, 必须注意展览空间和展品的和谐统一, 在进行展品摆放的时候, 必须合理有空间感, 而不是随意的摆设, 那样只会降低展览的品位。 摆放位置的不同, 给人带来的感觉和冲击力也是不同的。 在进行摆放的时候不能过于满, 那样只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在观看展览的时候觉得没有自 己落脚的地方, 更枉谈艺术的美感。 在进行展品摆放的时候, 必须对其展厅进行考察, 根据展厅的特点进行合理统一的安排。 摆放的展品必须能在观众的视野之内, 疏密和高低都要合理, 以免造成审美疲劳的情况, 真正地确保空间和展品的和谐统一。


(二) 在灯光设计上必须和展品的颜色协调。 在博物馆进行展览设计的时候, 灯光和展品的色彩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若是光线和色差处理不好, 很容易对展览的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 采光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更好的看清楚展品, 更重要的是展现艺术的效果, 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有一些看起来很一般的文物, 辅以良好的灯光照射, 给人的感觉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三) 努力提升展品本身的质感。 博物馆在进行展览设计的时候, 可以根据展品的不同特点和材质, 进行不同的烘托处理,更好地提升展品自 身的质感。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什么样材质的展品选用什么样的衬托方式, 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和思考。 在进行衬托的时候, 并不是材料越昂贵就效果越好, 而是必须选用合适的, 更好地展现出展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 最好可以对陈列展览的整体氛围和效果进行一定的提升, 在选择展柜或者是灯光衬托的时候一定要颜色协调, 这样才会让人觉得美, 而不是晃人眼睛, 色彩各异, 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这样就失去了展览的初衷, 必须谨记: 博物馆的展览不是迪士尼乐园。


(四) 在展览的时候, 必须注意量感的和谐。 在展览中由于展品本身的色彩质地明暗度的不同, 给人的整体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在同一个展览中必须合理的对这些量感进行控制, 达到量感的和谐, 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小的搭配色泽的搭配还有明暗的搭配都必须和谐合理, 才能够体现展览的的艺术气息, 更加的吸引观众。


(五) 在进行展览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注重展品之间的均衡和对称。

在进行布展的时候, 方式选择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采用对称的方式, 总体感觉的稳定度比较高, 但比较死板, 若是均衡的话, 在比较稳定的前提下, 变化更加的多, 可以起到生动活泼的效果。 在进行展览设计的时候, 必须有效的将均衡和对称结合在一起, 更能够体现出展览的效果, 展品的特色才会更加的突出和明显。


(六) 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体现出展品自 身最显著的特点。在进行展览的时候, 展览的主题往往蕴藏在每一个展品之中, 必须实现艺术形象和展品二者的结合和升华, 更加鲜明的表现出展览的主题。 所以在进行布置之前必须要仔细的研究展览的主题,展览的空间, 并且思索怎样更好地进行布置才能够体现每一件展品的特色, 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并且可以传达出展览的主题, 提升其艺术形象。 在进行展览布展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于空间感、 声音和光的运用, 在配合一些相关的画面, 让整个场景实现动静的结合, 这样陈列的内容更加容易被群众接受, 并且展览的方式也更加的生动活泼。


(七) 有效利用展品说明牌。 说明牌是对于展品的说明,可以提高群众对于展览认识了解的程度。 但是观众很难有耐心的对说明牌进行完整的阅读, 注意力往往不会超过几秒钟, 在进行说明牌的设计时, 必须简洁明了, 总体的字数不能超过二十五个字, 若是二十五个字说明不清楚问题, 可以进行分开说明, 有的时候观众量比较大, 看说明牌的时间若是过长的话, 不利于人流的流通, 增加观众观赏的时间, 人流容易拥挤, 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 很难对人流进行疏通。并且说明牌上必须要有这件物品出土的时间、 地点以及其朝代等, 在对说明牌进行放置的时候也不应该放在过高的地方, 那样会导致观众观看的时候出现疲劳的现象, 不利于观众全面的了解。


结语

博物馆在进行展览的时候, 必须做好设计形象的创新工作,只有很好的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若是没有创新, 千篇一律, 再好的创意用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导致人民群众对于展览失去兴趣, 再好的博物馆也会没落。博物馆想要更好地长远发展, 必须将展览设计形象的创新和突破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 张文玲.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J ]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 3(20) .

[2] 单霁翔.前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J ] .东南文化,201 3(28) .

[3] 苏业花.浅谈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提升[J ] .丝绸之路,201 1 (1 6) .

[4] 刘玉珍,王学敏.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社会需求[J] .中国博物馆,2008(01 ) .

[5] 吴金鹏.关于基层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晋江市博物馆群建设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08(01 ) .

[6] 黄春雨.博物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思考[J ] .中国博物馆,2008(03) .

[7] 阿马尔・加拉,杨晓,李双宇.博物馆与地区发展——以越南博物馆为例[J] .中国博物馆,2008(01 ) .

[8] 曾光.加强研究展览的相关因素是办好展览的重要一环[J ] .中国博物馆,2008(01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