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交通流线(即展线)形式可以简要概括为3种基本形式,分别是串联式交通流线形式、放射式交通流线形式、放射环型式交通流线形式。[1]
串联式交通流线形式,是博物馆展线设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交通流线形式。它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展室)之间,首尾衔接、相互套穿(如图1)。它的设计优点是,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观众在这样的空间设计中不会迷失方向,参观流程不重复、不交叉。它的设计缺点是,参观路线单调、死板,同时过长的参观路线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由于展线是单方向设计,观众数量多时,容易人流拥堵,产生疏散困难。再有,这样的展线设计,将各个展厅套连在一起,不利于单个展厅的单独开放或关闭。
放射式交通流线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着一个放射枢纽来布置,观众在参观完一个展厅后,需返回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如图2)。这种放射型的布局,又细分为长放射、短放射和多次放射。这种交通流线组织方式使各个陈列展厅合围在一起,并以放射枢纽区为核心。所以,这种展线设计的最大优势是参观路线简单灵活。同时,各个展厅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展览的需要单独开放或关闭某个展厅,灵活多变地利用博物馆展厅。但这种展线的系统性较差,参观先后次序不明确。再有,参观人数较多时,会在中心枢纽区,造成人员拥堵。
放射环型式交通流线形式,是由串联式与放射式交通流线形式结合而成,以原有串联式交通流线为基础,在串联式展厅中间设立一个中心展厅,与并各个展厅相连(如图3)。这种放射环型式展线设计,兼有放射式和串联式的优点,既能组织系统的环形路线,又能使观众在放射枢纽处自由灵活地选择参观。但放射枢纽处往往要被陈列厅所包围,导致参观路线不明确,容易在放射枢纽处形成人员拥挤混乱的局面,并且,一旦任何一个展厅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展览的连续性。
博物馆交通流线(即展线)的设计通常是根据博物馆建筑结构进行布局的,博物馆建筑落成之后,博物馆的结构形制也就此被固定。所以,展线的设计也相对固定,其操作性及可控性的范围较小。首先,博物馆建筑不得随意改变;其次,陈列室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2];最后,博物馆还必须根据展览的不同需要设计形式不同的展线。面对多方面如此激烈的冲突,博物馆展柜很好地调和了彼此间的矛盾。博物馆展柜既是展品陈列的主要承载物,也是分割和创造展示空间的展示实体。换言之,展示空间的界面主要是由展柜决定的。[3]既然,博物馆的建筑不能随意改变,那么可以使用展柜对现有的展示空间进行再设计,充分发挥展柜融合展示空间的作用,在保证陈列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的前提下,营造出形式多样的展示空间,满足各类展线的设计需要,进而更好地完成整个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展柜在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再设计中,更多的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形式之间解决空间的融合问题。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融合,包括展示空间的衔接和展示空间的分隔。
展示空间的衔接是指:指展示内容在多个空间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关联,但同时不宜造成过于明显的场地界限时,可在空间与空间之间以一种柔性的过渡形式,达到空间信息转换的目的。展示空间的分隔是指:指展示内容相对独立,运用空间各自分离的设计方法,对展示空间进行分隔,并起到强化不同主题的作用。[4]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衔接,通常是对连接展厅与展厅之间的过道空间的处理,一般使用贴壁式联柜和挂壁式展柜。贴壁式联柜和挂壁式展柜,两者都是以墙壁为展柜内面,并以墙壁为依托延伸柜体,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过道的壁面空间,而且占用过道空间不大,确保过道拥有足够的宽度,供观众穿行游览。两者不同点是,贴壁式联柜的柜体面积大,可以根据展示空间的衔接要求,陈列大件的展品,并且能延伸足够的长度,满足系统性展品展示的需要。挂壁式展柜的柜体面积小,而且沿墙壁的延伸长度有限,虽然不能陈列大件展品,但可以陈列众多的小件展品,弥补了它的缺失,而且小巧的柜体,常常在展示空间的衔接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分隔,是展厅与展厅之间的空间处理,通常使用可移动式联柜来对展示空间进行分隔。可移动式联柜,首先,它的柜体体积大,能够大面积地组织展品陈列和分隔相邻的展示空间,其次,可移动式联柜的可移动性,可以针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展示空间,组织灵活多变地拆散与拼接,最大限度地确保展示空间分隔的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124]
[2]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部,1991.5
[3]毛建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学位论文,2006.4[13]
[4]陆佩蓓.博物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理念[J] . 硅谷, 2011. 13[138]
内容源自:杨汶(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博物馆展柜研究》2013.6,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