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主要依托于革命遗址而建立,作为纪念性建筑,主要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此类纪念馆在我国数量较多,肩负着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和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承担着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教育、宣传、推广的多重职能。
近几年,国家对一级博物馆运行状况年审已常态化。一方面,专题展览经费的审批越来越严格,对评估的项目、指标要求更科学化、规范化,这就对纪念馆如何合理策展、布展,以及展厅的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专题展览的不断涌现,一些纪念馆由于自身软、硬件不足,带来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
据调查发现,观众对纪念馆的参观虽有兴趣但耐心不足,设计师精心布置设计的陈列展示,观众能坚持从头到尾仔细观看的只是少数。这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和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人们新的需求,探索纪念馆陈列设计的新理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中国纪念馆陈列设计艺术实践,就成为我国纪念馆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注重原创性设计,避免“望风而起”在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今天,纪念馆欲求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文博事业传统中的精华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革除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博管理传统的弊端,以创新的精神推动纪念馆事业的发展,真正担负起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
长期以来,我国纪念馆在展陈设计风格上不能很好地与自身特点相结合,而是相互间抄袭,不但内容主题单一,设计风格上也多是“如出一辙”。
例如:1987年,我国建成首例半景画馆,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绘画和地面塑型的艺术成就,结合声光电的运用在世界全景画界享有盛誉。可是,在20年后进行声光电的改造中,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原创作者的构思、立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意境全无、貌合神离”,景与画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又如,在个别省市内,同类型、同主题的全景画馆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还有一些纪念馆在展陈设计中不考虑题材、内容是否合适,幻影成像、4D影院等项目牵强上马,不但加重了自身负担,而且影响了社会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纪念馆不注重展览史实性,粗制滥造,大兴“浮夸之风”,片面追求展厅面积,忽略了展览内容体量,只能靠景观、场景来填充,“以假盖真,空洞而无魂”等等,这些方面的现象值得深思。这些问题的出现令很多老一辈展陈专家痛心疾首,担优我国纪念馆展陈界的发展前景。究其原因,既有内部条件的不足、也有外部因素的限制。诚然有总设计师的责任,更多的是展览外包环节中缺少项目监管、专家论证的因素,另还有决策者在筹建展馆之初,没有认真调研所形成的综合结果。同时纪念馆展柜设计为了在展出时妥善保护好的文物,设计前期展柜供应商必须做大量的文物特性研究与调研,在预防性保护方面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不同等级的文物,和展柜在灯光系统、湿度控制、玻璃类型等方面进行差别化设计。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我国纪念馆肩负着保存、传承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相关记忆的历史重任,真实性、严谨性、趣味性是纪念馆办展应遵循的法则。不同地域、不同主题,或者相同主题、不同地域的纪念馆,应在建筑和陈列风格上各有千秋。建馆之初,在立项上就应充分考虑主题内容的延伸性。馆内陈列要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参观流线及配套的服务功能设施,在馆外环境上要注重景与主题内容的关联性,在建筑规划上认真考量主题的需要,提前与建筑设计公司沟通,在承重柱、采光、层高、功能等方面结合内容、形式的需要进行人性化的合理调整建筑方案,为今后顺利设计布展打下基础。
其次,根据建筑、主题、投资的不同,陈列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在用材和装饰方面要依据大纲内容和当地的气候、风俗特点,突出地域特色,“本色展览”才能延长展览的生命,增添展览的活力。这就要求陈列设计者要具有责任意识,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更不能“一招鲜,吃天下”,这样既不敬业,更不负责。
再次,纪念馆建筑风格多为仿古建筑类型,各有特色,要因地适宜,因势设计。在展陈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建筑特点,大胆运用本民族、本地域的语言符号。如,中国南方的纪念馆,精致典雅,韵味十足,给人感觉异常清新;而北方的纪念馆则注重“气与势”,大气磅礴,恢宏壮观。
此外,还要考虑到人性化布展就是要考虑观众的浏览习惯,怎样把展览大纲的外延运用到建筑中,使自然景观巧妙地代替人造景观,怎样把休息区、功能区合理运用在展线当中,怎样利用自然柔和的光线让观众的眼睛不易疲劳等因素,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巧思妙想,综合考量。
二、展览策划要做到“未雨绸缪”
众所周知,纪念馆办展,特别是革命类纪念馆具有政治性强、审批程序多、制作周期短、经费滞后等特点,所以展览设计者要有前瞻性、预判性,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展前预热和展后跟进中的相应数据统计、资料归档也尤为重要。展览无小事,细节定成败。一个优秀的展览,一定是策划填密、编辑严谨、设计到位、制作精良、推广良好的展览。一个环节、细节出错,带来的是联动效应,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往往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影响,所以从展陈主题策划到展览撤展都要准备好计划,有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1.在年度的展览计划中要提前打出时间富余量,统筹安排包括馆外海报宣传、新闻媒体预热、网站发布以及借展、引展、租展相应事宜的事项安排,使之与展览推广宣传相应跟进。
2.在展览前期项目立项上,要结合来年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本馆的特点,找准契机及时推出。注重利用重大纪念日、社会舆论热点,使展览更有时效性,搭上时代脉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策略,及时跟进达到联动宣传推广的目的,由被动变主动。
3.展览开幕后的环节,往往不被重视。“热闹开幕,冷清收场”是目前一些纪念馆办展的普遍现象。一个展览的推出,后期要达到什么效果和目的,才是举办展览的意义所在。展览后期统计研究工作很有必要,要科学系统地通过统计,尤其是通过数字、影像统计把观众流量、反馈意见、媒体报道、观众留言等进行资料留档。及时开总结会,并召集专家进行总结评议,形成整套的展览流程资料,以备来年的一级纪念馆运行状况年审以及为下次办展取得数据支撑。
目前,专题展览经费的申请,国家财政部门要求比较细、比较严格,也为来年经费的申报打下基础工作,更便于财政部门的审计工作。
三、数控技术在专题展览中的大胆运用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科技手段便捷操控展览项目成为一门新的课题。目前,有些纪念馆在景观、艺术品设置上不惜花费重金,却忽略了软件设施上的投人,无形中造成人与物的伤害。为了使数控技术在展览陈列中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展览的文化、艺术、科学内涵,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实践中运用多种创新手法,完善展陈设计,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展陈设计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1.利用数控技术科学合理整合展览中科技展项中遥控器各管一段的问题,解决展厅中电子设备开关多,操作不方便的现象。操作繁杂,遥控器多而易丢的问题给展览维护带来不便。通过更改设备的硬件,增设发射器和接收器,用一个遥控器便可解决展厅中所有电子设备的开关问题。在这方面,要求展览设计制作公司充分考虑,而且成本也不是很高。
2.在设计布展中建立文物保护联网系统。与中控室连接,可以有效地解决展厅中文物监控及温、湿度调节问题。
3.合理运用灯光智能控制技术,有效解决纸类文物的防紫外线保护问题。纪念馆办展在运用光资源上普遍不够细致,时常对纸类文物造成不可修复的硬伤,应引起足够关注。数控智能灯光可以解决展厅中的灯光控制,还可以解决通柜中的灯光控制。在没观众的情况下,自动感应关闭,或者根据观众流量调整光源亮度。
四、科技展项在展览互动中的合理运用
在纪念馆展陈设计中,如何使观众“身临其境”地进行展示活动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的难点。随着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合理科学地运用科技展项也成为一门新的课题。科技展项项目在立项上要考究,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立项。立项后要精心设计、编排、监管,完全委托制作公司会不得要点,粗制滥造,适得其反。就像一个优秀的电影,必然要有好的脚本一样。实践证明,科技展项在革命类展览中结合巧妙,立意深刻,制作精良,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会记住阅读东西的10%,听到东西的20%,看见东西的30%,看见并听到东西的50%,说过东西70%,说过并做过东西的90%。可见信息的传播和教育融合的感官效果越多,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持久,因此,互动的交流和对话比单向的宣传效果更好。展示陈列要运用交互性设计来达到展示手段的创新和信息传播的良好互动。交互式设计的开发和运用是纪念馆展陈设计中的新趋势,能够弥补场景设计中无法让观众动手操作的不足,在纪念馆教育和公众体验方面发挥巨大的能效。
现代纪念馆在展陈设计中大量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交互性设计。例如:运用感人的人物历史故事制作泥塑景观箱,模拟原声配音讲述精彩故事,利用电话接听的方式与人物建立互动。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成熟,在一些伟人或重要人物题材的制作上,利用3D建模在3D打印机上直接输出,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更具艺术感染力。
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语言、音乐和图像于一体,融合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形成多媒体和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互动交流的操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场景效果,改变了传统纪念馆展示信息传达的单向性,使纪念馆和受众之间的意义沟通更为有效。多媒体技术在各地纪念馆展陈设计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引导观众和利用纪念馆教育资源、信息分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触控技术整合文物背后的故事。革命类文物没有技术手段作支撑,很难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革命类文物一般以历史人物、事件的档案资料、生活用品、武装器械居多,文物与人物、事件内在关联比较紧密。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物、事件的物证,不见得有多精美,但必须是历史事件关键节点上的有力佐证。革命类纸类文物陈旧易碎,平面、立面展示上要有手段,要量身定做适当的介质包装、衬托展品。可在通柜玻璃一角上大胆运用触控技术整合文物背后的故事说明,把“静”的文物“动”起来。既可以解决书籍里的内容无法展示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一些徽章、印章太小不方便观看的缺陷。更可将重点文物立体扫描,配以说明,增强文物说话的力度,这方面要大胆借鉴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手段。
目前一些科技类纪念馆开始开发虚拟技术让观众体验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活动,虚拟技术在国内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例如:虚拟技术在网站中的运用也将改变纪念馆的传统办展模式。在本馆的网站上设立虚拟展厅浏览专题展览,是纪念馆迫在眉睫的任务。网上办展,就是在网上发布信息、征集图片和文物,通过拍摄实地展厅中的展览,整理编辑、设计制作成虚拟浏览展厅。让纪念馆通过新的交互式信息传达和公众教育来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
总之,当今随着科技不断创新,纪念馆相互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陈设展览水平的提高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面对目前纪念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认识上的转变,才有实际行动的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争创一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展览方式及内容的改革提高为基础,让纪念馆真正成为培养国民情操、熏陶思想品德的重要场所。让观众感知、认知,从中有所感悟,并受到心灵与思想的教育,更好地发挥纪念馆“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参考文献:
张文彬:《全球化下的中国纪念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宏均:《中国纪念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X()1年版。
严建强:<纪念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齐玫:《纪念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姚安:《纪念馆策展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国家文物局、中国纪念馆学会:《纪念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刘丽丽:《免费开放后如何提升偏远地区纪念馆的文化软实力》,《湖南省纪念馆学会2010年会暨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李志红:《加强和改进革命纪念馆科学管理的几点浅见》,《黑龙江史志》2X()7年2期。
徐伯安:《纪念性建筑—个具有永恒意义的建筑类型》,《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1999年。L龚森业:《陕西省革命英烈纪念馆设计方案评选综述》,《建筑学报》1985年2期